• 回到頂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微信二維碼

“核”級大會首次召開,釋放了哪些信號?

3月30日,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廣核集團主辦,中核集團、國家電投、華能集團、大唐集團、國家能源集團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核能高質量發展大會主旨論壇在深圳、北京兩地聯動舉辦。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我國核電發展將步入新的階段。

 

本次主旨論壇以“碳中和目標下核能發展”為主題,重點圍繞加快核能綜合利用、推動核能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實現“碳中和”等主題進行專家研討,共話我國核能高質量發展之路。

 

記者獲悉,本次大會分論壇計畫於2021年10月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作為“核”級的重磅論壇,將釋放出哪些核信號呢?上證報記者在會場一探究竟!

 

2035年我國在運核電規模有望位居世界首位

 

“實現核能的高質量發展,前提是確保安全,重點是積極有序,關鍵是科技創新。”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郭智在活動現場演講中表示:“我國核能發展藍圖已經繪就,目標清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十四五”規劃綱要也對未來核能發展定調: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

 

對未來五年核電發展的技術選型、核燃料迴圈等話題,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工程主要專案有:建設華龍一號、國和一號、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積極有序推動沿海三代核電建設;推動模組式小型堆、60萬千瓦級商用高溫氣冷堆、海上浮動式核動力平臺等先進堆型示範;建設核電站中低放廢物處置場,建設乏燃料後處理廠;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等。

 

論壇期間,郭智進一步表示,屆時我國核電的運行規模將超過法國,位居世界第二。展望2035年,我國核電在運的規模有望位居世界首位。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張延克也表示,目前我國核能發展已經進入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邁進的新時期。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核電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實現了產業規模和能力水準的大幅提升。隨著我國華龍一號示範機組的建成投運,我國在具有更高安全標準的三代核電技術的工程建設、電站運營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第四代技術的研發部署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中。

 

“我國核電發展仍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與新時代核電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說。

 

他認為,要建設安全核電、科技核電、生態核電、高效核電,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新時代要求的能源高質量發展之路。我們要科學謀劃核電佈局和規劃實施路徑,努力提升核電經濟的競爭性。研究制定新一輪核電發展戰略,推動核電高質量發展。

 

論壇期間,中國能源研究發佈了中國核能高質量發展倡議。

 

記者瞭解到,此次發佈的《推進核能高質量發展,開啟我國低碳發展新篇章》主要內容包括:堅守安全發展生命線;堅持創新引領新發展;堅持貫徹“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發揮核能獨特優勢,勇擔減排新責任等。

 

核能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研究預測,到2025年、2035年,我國電源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30億千瓦和40億千瓦左右,與2020年相比,其增量部分將以清潔能源為主,核電等新能源前景廣闊。”中國電力促進會副會長、核能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能源研究會核能專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邱建剛表示。

 

邱建剛預計,到2025年,我國核電發展規模將達到9000-11000萬千瓦;2030年達到11800-13800萬千瓦;2035年將達到15000-18000萬千瓦。此外,核電作為現代高科技密集型的戰略性產業,對於材料、機電、儀錶、冶金、化工、建築、交通、服務等其他產業的需求拉動效應十分明顯。


 

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對於核能未來的發展,邱建剛建議,平穩推進核電批量化建設,優化核電建設佈局,加強廠址開發保護,積極推進核電“走出去”,實現核電規模化可持續發展。

 

同時,通過自主化三代不斷優化設計改進,形成型號系列;強化基礎,解決“卡脖子”問題;開發四代堆研發;推進核能產業鏈轉型升級等方面推動核能創新發展。通過建立穩定的天然鈾保障供應體系,提升核燃料供給保障能力,提升核電裝備製造水準,推進後處理能力建設與放射性廢物管理等,實現核電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此外,適應電改要求,培育規範的核電交易市場;建立和完善法規政策;確保安全,持續提高核電經濟性等。

 

在平穩推進核電批量化建設方面,2020年至2035年核電發展技術路線以壓水堆為主,多種機型並存,可供選擇的重點機型為“華龍”“國和”等;每年新開工壓水堆6-8臺,對同一型號機型,批量化建設不少於30臺。“十四五”時期加快核能多用途推廣(熱電聯產、清潔供暖等)。

 

在推進核能產業鏈轉型升級方面出,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與核電產業在設計、裝備製造、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核燃料加工製造、後處理、退役等領域深度融合,加快數字核電發展,促進產業鏈轉型升級。

 

“中國發展非化石能源,需要可再生能源與核能並舉。在我國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階段,核能將發揮重要的基礎性能源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核能專委會首席專家杜祥琬說,由此帶來的改變將涉及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以及儲能、新能源汽車等技術和智能電網、微網、虛擬電廠等新業態。

 

大灣區發展清潔能源有巨大提升空間

 

論壇期間,由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主編的首部《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報告(2020)》發佈。

 

報告提出:“粵港澳大灣區通過綠色金融合作實現綠色發展的空間巨大,建設大灣區碳資產及碳交易統一大市場,是綠色發展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無廢城市’建設和綠色建築發展,有助於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數字驅動的可持續智慧城市能源管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的一個重點。”

 

據瞭解,粵港澳大灣區集中了民用核能、海上風電、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光伏、天然氣利用、分佈式能源、綜合能源服務等清潔能源產學研用各個環節,為大灣區搶佔全球清潔能源產業制高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和條件。

 

廣東省能源局副局長劉文勝介紹,廣東省高度重視核電發展,已建成大亞灣、陽江、台商三個核電基地,14臺機組總裝機總量1614萬千瓦,約占全國核電佔有裝機比重的31.6%,占全省能源裝機比重11.4%,發電量1161億千瓦時,占全省發電量10.5%以上,相當於替代煤炭3500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8700萬噸。

 

他同時指出,相較其他國際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在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依然較高,需要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終端的消費比重,持續推進能源清潔低碳發展,推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核電、風電光伏等非化石能源。

 

上述報告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目前的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大灣區擁有核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的獨特優勢,並探索大灣區生態核電的發展模式,通過對大灣區電力市場和電價機制的研究,為大灣區優化能源供應結構、強化能源儲運體系、優化大灣區能源結構和佈局、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提供了思路和路線圖。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unKnjVH9X3FFpOr_r1JEqQ

2021-03-31
收藏
首頁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核”級大會首次召開,釋放了哪些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