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頂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微信二維碼

葉水泉理事:【華北電力大學】奮鬥故事·訪談 | 建築智慧低碳能源領域領跑者

葉水泉,1965年9月出生,江西九江人,1986年畢業於華北電力學院(現華北電力大學)機械專業,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杭州國電能源環境設計研究院院長、杭州源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浙江省低碳建築能源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西門子--源牌聯合實驗室主任,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國家電力環保與資源節約專家、浙江大學、同濟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大學客座教授,先後榮獲中央企業勞動模範、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新世紀百千萬國家級人才、住建部“當代傑出工程師”、功勳浙商、西湖十大先鋒、品質杭商以及科技新浙商等榮譽稱號。

     葉水泉長期專注於建築智慧低碳能源與健康環境技術研究和市場化推廣工作,出版專著兩部,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參編國家標準四部。主要研究成果已在上海科技館、上海世博中心、上海中心大廈、上海迪士尼能源中心、上海白玉蘭廣場、國家電力調度中心、國家博物館、北京中國尊大廈、廣州大學城、廣州珠江城大廈、深圳能源大廈、杭州市民中心等500多個國家重大工程專案中成功應用,特別是蓄能空調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45%,核心技術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

走進華電,學習知識受益終身

     “我是一個來自江西的農村人”,採訪一開始葉水泉師兄坦言道。一句樸素的話語瞬間就拉近了我與師兄間的距離,不同於想像中的傳統理工男,葉師兄身上既有著傳統的研究者氣質,又有著新時代的進取氣韻。

     時間回到1982年,在江西九江的一個小城,朝氣蓬勃的青年葉水泉正經曆著人生中第一次大考——高考。那時候國內高考剛恢復沒幾年,農村各方麵條件都比較艱苦,看到父輩人生活的艱辛與不易,“讀書是唯一走出去的路”的念頭早在青年葉水泉的心裏紮下了根,自此學習變成了第一要務。

      夢寐著走出農村,走到城市,走進大學的年輕小夥子對這個世界還沒太多瞭解。本對化學專業抱著一腔熱忱的葉水泉,被調劑到了華電的機械專業。“說實話,當時心裏還是有落差感的”,葉水泉說道,“但來了大學之後,看到作為電力類院校的華電各方麵條件都不錯,興奮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據葉水泉回憶,那時候的華電設施都比較新,這給他們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保障,也讓一個從中學跨入大學、從農村走進城市的青年學子更快地適應了新的環境。四年的學習生涯裏,範孝良等諸位老師對學生們的諄諄教誨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愛護更是令各位學子們倍感溫暖,難以忘懷。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古人教誨如雷貫耳,期望著學有所成的葉水泉自然是不敢懈怠,大學期間的他總要比別人在學習上多下一些功夫。功夫不負有心人,除了取得優異的成績之外,從課程中學到的專業知識也使葉水泉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終身。

堅韌探索,科研之路揚帆遠航

    要說上世紀80年代的時代特色是什麼,大學畢業後由學校統一分配工作的政策定然是其中之一,1990年本科畢業的葉水泉也在被分配的行列。在國家戰略轉為搞經濟建設的大背景下,抱著對科研的無比熱愛和嚮往,葉水泉首先將眼光放在了機械研究所上。但是,眾多的機械研究所自己又該如何選擇呢?冥冥之中,仿佛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指引著葉水泉前進,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想起了母親健在時時常提起的杭州,心底那份思念澎湃不止,位於杭州的國電機械設計研究院便成了他的第一選擇。從此,葉水泉便正式開啟了自己在能源行業的躬耕生涯。

    初入研究院,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便成了葉水泉面臨的首要考驗。這第一道難關,便是混凝土澆築問題——如何能控制好混凝土的溫度又能最大化減少時間成本。“往往這種時候,我內心裏就非常感謝母校”,葉水泉感慨道,“在校期間我們有多門專業基礎課是和熱動專業一起上的,這種專業之間的接觸交流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在工作中進行知識融合與運用便更加得心應手了。”正是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獲得真知,又將知識用在實踐,持有不畏困難的進取精神,葉水泉在研究路上一路披荊斬棘,奮勇向前,先後參與了福建水口、湖南五強溪、貴州東風水電站等眾多國家“七五”、“八五”時期的重大建設專案,這些專案為後來三峽水電站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經驗基礎,作出了重大貢獻。

     1994年,研究生畢業的葉水泉回到研究院。由於在之前的專案中側重搞風冷技術,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他開始往冰蓄冷專業方向開展研發。剛開始葉水泉使用引進的產品做集成,後來自己開始研發和生產產品,將技術產業化。冰蓄冷能效低、投資大,他就往節能和降低成本解決方案的道路上摸索。2009年,葉水泉帶領公司登上了冰蓄冷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位置;2012年,公司變風量技術被評定為國際先進水準……

談到獲得的研究成果,葉水泉又再次表達了對母校華電的深深感激之情。他說:“首先,華電有著鮮明的電力特色。我們的機械是和動力相結合的,這對我之後學習智能和從事低碳能源領域非常有利。其次,機械專業具有系統的思維能力,它教會我如何系統地、辯證地看待問題。另外,只要是工程應用,最終的技術表現便是要設計出部件並製造組裝設備,這也是我們機械專業培養的能力。這些都是在華電學習機械專業時給我最大的收穫,也是對我職業生涯的最大貢獻。我內心非常感激。”

攻堅克難,低碳事業碩果累累

     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塗不可以應萬方。原來一直躬耕於建築節能領域的葉水泉,主要是幫助電網提高電力系統效率以節能。雖然成果顯著,但內容相對比較單一。如何突破企業目前的瓶頸,實現企業新的發展,逐漸成了困擾葉水泉的又一大難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不斷在能源領域堅韌探索的葉水泉此時還未意識到,一個幫助他開展另一片藍圖的機遇已悄然降臨……

     2008年,葉水泉第一次來到杭州的臨安經濟開發區,“滿目青山,丘陵連綿,農田成片”是他對臨安經濟開發區的第一印象。當時,市政府想在此地打造一個低碳經濟示範區,但這對於十幾年前的葉水泉來說,“低碳”還只是一個概念,只知道在國際能耗的大背景下,“低碳”是一個正確的大方向,至於怎麼落實,卻是一大難題。

     然而,只有勇於挑戰困難的人,才有能力突破逆境,葉水泉就是這樣的人。多年的付出,葉水泉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已經逐漸積累了一批核心技術,眼前這片“荒蕪之地”的開發區便成了他施展才能的大舞臺。就這樣,葉水泉踏上了佈滿荊棘的低碳能源事業之路。

     有志者,事竟成。長期以來,葉水泉帶領研究團隊圍繞低碳能源與綠色環境專業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科學研究成果並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這些研究領域大大縮小了我國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他潛心建築低碳能源與綠色環境技術研究,在國內較早提出並對建築能源低碳化應用進行系統化研究與工程推廣應用,實現了建築近零碳化運行的目標。

     近年來,葉水泉相繼研究成功的“納米導熱複合蓄冰盤管及其冰蓄冷系統集成技術”和“變風量空調關鍵技術”經住建部科技成果評審,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建築能源計量計費與能效優化控制系統和產品”和“建築能源環境協同控制(CCE2)技術”填補國內空白,處於國內領先水準,許多關鍵技術屬國內首創,全面替代進口,大幅度降低了國內高端建築的建設成本,為能源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

     回望累累碩果,葉水泉還有另一大收穫便是學會堅持。他感慨道;“做科研的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那是一段你身處黑暗不知何時是黎明的過程。沒有堅定的決心和頑強的毅力,也許就在黎明到來之前放棄了,這是極為可惜的。”的確,放眼當今快節奏的社會,年輕一代被時代洪流裹挾著前進,難免會有浮躁氣息,更需要學會明晰未來方向,朝著正確的道路堅定不移地前進,相信“反復與堅持之後,柔水終成雕刀。”

不忘初心,展望未來美好願景

     對葉水泉來說,技術創新是他的科研初心,走向國際是他的不懈追求。從艱難創業到實現夢想藍圖,他用一言一行,用實際行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努力踐行著“自強不息、團結奮進、愛校敬業、追求卓越”的華電精神。

     今天的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放眼未來,人們實現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的任務還很艱巨,挑戰還很嚴峻,擺在葉水泉等低碳能源行業躬耕者眼前的困難重重。雖然過去已經歷盡了艱辛,但仍需繼續跋涉。方此之時,更需以初心砥礪前行的精神,以使命鼓舞奮發的鬥志,勇往直前,不斷從勝利走向新勝利。“我們非常期待未來”,葉水泉說到。

溫情寄語,共期華電再創輝煌

     時光總是悄然而逝,暢談不知不覺接近尾聲。採訪最後,葉水泉對母校發展表現出熱切的關心,他說道:“華電如今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深厚的師資底蘊和強勁的辦學實力,看著母校發展蒸蒸日上,作為華電人內心非常高興且自豪。期待母校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在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等多領域邁上新的臺階。”相信這也是一代代華電人的共同期盼,祝願母校在新征程上闊步前行,再創輝煌!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ffk9TpHf7x3awmaBO5l2iw

2022-06-01
收藏
首頁    理事专委观点    其他    葉水泉理事:【華北電力大學】奮鬥故事·訪談 | 建築智慧低碳能源領域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