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頂部
  • QQ客服
  • 微信二維碼

GCNR研报 | 新年专稿:2025年全球能效政策形势分析与展望

 

全球能源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能源效率(能效)政策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支柱之一。在COP28会议上,全球各国达成一致,承诺到2030年将能源效率提升速度翻倍,这标志着能效政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下从能效改善趋势、投资动态以及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行业应用等方面对2025年能效政策形势进行分析与展望。

 

1. 全球能效改善的趋势

 

  • COP28目标与全球能效提速

 

在COP28会议上,各国达成共识,为实现《巴黎协定》的1.5℃目标,全球能源效率的改善速度需从2022年的年均2%提升至2030年的4%。这一目标反映了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能源浪费方面的紧迫性。然而,当前的进展远未达到理想水平。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23年和2024年的能源效率改善率分别为1.2%和1.0%,不仅低于2022年水平,更远低于2030年的目标。这一差距表明,2025年全球需要更大规模的政策干预和技术支持,才能加速能效提升。

 

  • 新兴经济体的能效需求

 

尽管各国的能源需求和政策背景不同,但新兴市场在能效提升方面的潜力巨大。印度、东盟等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能效政策的重要关注点。这些国家不仅在经济扩张中对能源需求迅猛增加,同时也面临着减少能源浪费和优化能源利用的紧迫挑战。印度和印尼已将工业节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泰国的《工业能源管理法案》要求高能耗企业必须实施能源审计,并制定能效提升计划;越南和菲律宾积极推进建筑能效标准化,加强对新建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支持。这些新兴经济体普遍通过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合作,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用于推广高效能源技术。

 

2. 能源需求侧的节能与电气化投资动态

 

  • 节能与电气化投资的总体趋势

 

2024年,全球在节能与电气化领域的投资预计将达到6600亿美元,同比增长4%,接近2022年的历史高点。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对低碳技术需求的提升以及电气化转型的加速。然而,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净零情景预测,为满足2030年碳中和目标,全球每年的节能与电气化投资需达 1.9万亿美元,约为当前投资水平的三倍。现有投资增长速度和规模仍远不足以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 重点投资领域

 

电动车和热泵领域的投资增长尤为显著,2025年电气化投资将占能源总投资的近60%,其中电动车和热泵分别增长20%和18%。全球电动车销量快速上升,中国、美国和欧盟是主要市场,而东南亚和南美洲等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也正在崛起。热泵的应用则集中于建筑供暖和工业过程热能需求,是建筑节能改造的重要推动力。

 

  • 节能改造

 

相较于电气化领域的快速增长,节能改造的投资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预计比2022年下降7%。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以下因素:一是节能改造领域的政策激励力度与其他低碳领域相比相对较弱;二是建筑节能改造的高成本和技术复杂性使其在新兴市场的推广面临阻碍;三是与电动车、热泵等更受资本青睐的领域相比,节能改造的市场吸引力较弱。

 

  • 区域投资分布

 

欧洲、中国和美国是节能与电气化投资的主导地区,三者合计占全球总投资的80%。中国是全球电动车和热泵领域的领军者,欧洲在建筑节能和电动车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大,美国在电气化和节能技术领域的投资保持高位。新兴市场(如非洲和东南亚)逐步释放节能投资潜力,但整体规模仍较小,仅占全球总投资的5%。但非洲的节能投资在国际能源机构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同比增长60%。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菲律宾)在建筑节能和电动车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也出现了加速迹象,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

 

3. 工业节能的关键政策与实践

 

  • 工业能效投资的复苏

 

2024年,全球工业节能投资预计将恢复至2022年的水平。在应对能源成本上升和减排压力的双重驱动下,多个国家正在通过政策手段强制提升企业的能效管理和信息披露水平。欧盟正加强工业企业在能效改造方面的透明度要求。企业需披露详细的能效改造计划,包括具体的改造项目、实施进展和目标完成情况。这种政策不仅提高了工业节能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明确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依据。中国将重点行业的能效对标作为提升工业节能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求高能耗企业对标国内外能效领先水平,制定改进计划,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已成为能效对标工作的核心领域。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专项资金支持,以加速高能效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在东南亚地区,泰国、印尼等国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实施能源管理系统(EMS),这些政策推动企业从被动节能转向主动优化能源使用,覆盖了制造业、农业加工和电子等高能耗产业。

 

  • 数据中心的能效管理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普及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数据中心能耗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能源管理的一大挑战。据统计,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占总电力需求的3%,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5%左右。如何在满足计算需求的同时实现能效提升,是各国政策的关注重点。欧盟正在推动数据中心能效透明化立法,要求运营商披露PUE(电能使用效率)指标。2024年,欧盟各成员国将执行《欧洲数据中心效率指令》,要求每年定期向公众公布数据中心的能耗数据和效率改进成果。此举意在通过透明化压力倒逼运营商采用更高效的制冷、供电和IT设备。中国在“东数西算”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推动数据中心向西部地区迁移,减少对东部高负荷电网的依赖。此外,中国政府对超大型数据中心设立了严格的PUE控制目标,要求其平均值降至1.2以下。同时,绿色能源的广泛应用(如风电和光伏供电)成为数据中心节能管理的关键策略。在美国,数据中心节能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大型科技公司(如亚马逊AWS、微软和谷歌)正在积极投资新型冷却技术和高效芯片,以实现数据中心的碳中和目标。例如,亚马逊计划到2030年所有数据中心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并将其PUE降至1.1以下。

 

  • 技术驱动的工业与数据中心节能

 

2025年,工业与数据中心节能预计将成为全球能源效率提升的重点领域。工业与数据中心能效的提升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智能能源管理系统(EMS)利用AI和IoT技术实时优化工业设备的能耗,已成为工业节能的核心工具。在数据中心中,液冷和沉浸式冷却技术逐步取代传统风冷技术,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在工业领域,先进的电机系统、变频器和节能型制造设备正在加速普及,进一步提升能效。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工业企业和数据中心运营商需不断加速节能技术的应用与升级,同时强化能效管理的制度化和透明化建设。这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进程提供重要支撑。

 

4. 建筑节能的技术革新与政策支持

 

  • 建筑节能投资趋势

 

虽然2024年全球建筑节能投资额略低于2022年的峰值,但建筑节能仍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新建建筑标准的提高。全球多个国家加强了新建建筑的能效标准,要求采用高效隔热材料、智能供暖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例如,欧盟的《建筑能源性能指令》(EPBD)要求自2025年起新建建筑必须实现零碳排放,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投资的增长。另一方面老旧建筑改造需求增加。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区,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正逐渐成为政策优先事项。欧盟启动了500亿欧元的建筑改造计划,预计每年将减少2%的建筑能源消耗。中国也在加速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节能改造,目标是在2025年前完成约10亿平方米的建筑升级。

 

  • AI技术赋能建筑节能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筑节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在能源需求预测、实时优化和设备管理等领域,AI提升了建筑能效的精度和效率。

 

一是能耗管理优化:AI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筑的能耗模式,精准预测用电需求,并优化供暖、制冷和照明设备的运行。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到2050年,AI在建筑能耗管理中的应用可使商业建筑的总能耗减少8%-19%。

 

二是智能建筑的崛起:智能建筑利用AI和物联网(IoT)技术,实现能源设备的互联与协同。例如,通过传感器和自动化系统,建筑能根据天气变化和人员流动自动调整温控、照明强度和通风模式,进一步减少能源浪费。到2025年,全球智能建筑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驱动力。

 

三是虚拟能耗评估与模拟:AI工具还可用于建筑设计和改造中的能耗模拟。例如,通过AI算法预测不同设计方案的能效表现,为建筑师和工程师提供优化指导,从而确保新建和改造项目更高效。

 

  • 政策支持助力建筑节能

 

政策法规的强化为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欧盟计划到2050年实现建筑物的全面零排放。2024年4月,欧盟修订了EPBD,进一步规范建筑节能性能要求,增加对新建建筑和老旧建筑改造的财政支持。这一政策预计每年推动建筑节能投资增长8%-10%。在《通胀削减法案》(IRA)的推动下,美国多个州出台了针对建筑节能改造的激励政策,例如为采用智能节能设备的建筑提供税收优惠。同时,加州和纽约州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在2025年前实现净零能耗。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比例需达到80%,并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中国在北方地区全面推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进一步推动建筑能效提升。

 

  • 技术进步推动节能设备普及

 

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创新是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新型热泵、高效空调和太阳能供热设备显著降低了供热制冷的能源消耗。2024年,全球热泵销量预计增长20%,其中欧洲市场增速最快。采用真空隔热板、低辐射玻璃和相变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可显著减少建筑热量流失。太阳能光伏系统与储能设备的结合使建筑实现部分能源自给,大幅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2025年,建筑节能领域将在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迎来加速发展。建筑节能投资预计将突破7000亿美元,占全球节能投资总额的45%以上。

 

5. 交通运输节能

 

  • 电动汽车市场扩张

 

全球电动汽车(EV)市场正快速扩张,据IEA统计,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达到1700万辆,较2023年增长20%。2025年全球销量预计将达到1940万辆,同比增长16%左右。中国仍是全球电动车市场的核心,2024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已突破1000万辆,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2025年中国市场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将占全球销量的60%以上。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如印度、东南亚和拉美地区)成为电动车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印度计划到2025年新增500万辆电动车,其中包括公交车和两轮车的快速普及。东南亚的泰国、越南和菲律宾也加大对电动车基础设施的投入,预计区域内电动车销量将增长40%。电池技术的快速进步使电动车的成本显著下降。2024年,电动车电池的平均成本降至每千瓦时100美元以下,使电动车的总拥有成本(TCO)接近传统燃油车。全球充电桩数量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3000万个,比2024年增长25%。中国、欧洲和美国的快速充电网络正在形成,为电动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美国、欧盟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将限制电动汽车的市场扩张。

 

  • 燃油经济性标准

 

燃油经济性标准的升级对传统内燃机汽车(ICE)市场形成重大影响。美国环保署(EPA)计划在2027-2035年间实施更严格的燃油经济性标准,要求汽车制造商大幅提升内燃机汽车的燃油效率,预计燃油经济性目标将提高至每加仑50英里以上。然而,政策的稳定性存在风险,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重新执政后可能放宽这些标准,优先支持化石燃料行业。欧盟在2035年前逐步淘汰燃油车的目标已进入实施阶段。尽管部分国家的电动车补贴政策逐步减少,但欧盟通过税收优惠和绿色信贷机制继续支持市场增长。例如,德国和法国正在推动提供购车税收减免、企业充电设施补贴等措施以维持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力。

 

  • 全球交通运输节能趋势

 

其一是公交与商用车电气化。电动公交车和商用车的普及是电动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全球电动公交车保有量预计将超过150万辆,中国和印度是这一领域的主要贡献者。其二是燃料电池技术的突破。燃料电池技术在重型卡车和远程运输中的应用逐渐扩大。2025年,预计全球燃料电池车辆将增长至10万辆,其中重卡和公交车的应用比例超过80%。其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升级。智能交通系统(ITS)结合车联网(V2X)技术,有效优化了交通流量和能源使用效率。2025年,智能交通相关投资预计增长15%,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推动力。其四替代燃料的推广。生物燃料、氢燃料和电力驱动正逐渐替代传统石化燃料,为航空、航运和长距离公路运输提供更低碳的选择。

 

综上所述,尽管能效政策取得显著进展,但实现2030年翻倍目标仍面临很多挑战。全球建筑能效法规覆盖率不足50%,且地区间政策执行力度差异显著。新兴市场融资渠道有限,导致节能改造项目推进缓慢。高效电器和建筑节能技术在低收入国家的普及率较低。展望未来,加强国际合作、技术创新和政策协调,将是能效改善的关键路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5-01-13
收藏
首頁    出版研究    全球碳中和研究院    GCNR研报 | 新年专稿:2025年全球能效政策形势分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