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NR研报 | 新年专稿:2025年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分析与展望(上)
2025年,全球能源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经济分裂加深都为能源供应和气候行动带来了重大挑战。2024年的种种迹象表明,短期能源安全需求与长期气候目标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在这一背景下,全球能源体系将如何应对?本文将分析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化石燃料投资不足、电力供应不稳定、关键矿物供应链高度集中、网络安全威胁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等六大安全风险威胁,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一、更严重的地缘政治风险
地缘政治风险通常指因国家间冲突、经济制裁或地区局势不稳定导致能源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的《全球风险报告》,国家间武装冲突被视为今年最大的直接风险,这表明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分裂程度正在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始终是能源安全的核心挑战之一。而近期发生的乌克兰战争、中东地区的冲突(如加沙局势升级及伊朗与以色列的对抗)等事件,正对全球能源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1. 能源供应格局的不平衡性
全球能源资源分布高度不均,使能源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关系长期处于脆弱的平衡之中。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大国博弈的加剧,这种平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中东地区的持续不稳定:中东地区作为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的核心,其局势的不稳定性始终是国际能源市场的关键风险来源。内部冲突与外部干预导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以色列与哈马斯冲突的激化可能引发周边国家的介入,甚至导致地区性战争升级。伊朗核问题引发的国际制裁或潜在军事打击,进一步威胁区域稳定。这些因素叠加,将加剧全球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并推高石油和天然气价格。
(2)欧洲能源供应的持续危机:俄乌战争已持续三年多,和平谈判进展缓慢,停战希望渺茫。若冲突进一步升级,将对欧洲能源供应链、基础设施安全以及地缘政治环境造成更大冲击,特别是在欧洲依赖俄乌地区天然气管道供应的背景下。
(3)东亚局势的复杂性:东亚地区地缘政治紧张态势加剧,能源供应安全同样面临挑战。中美竞争升级,双方在经济、军事和技术领域的博弈正在推动区域内能源市场的分裂。朝鲜半岛局势不确定性,朝鲜的核试验增加了区域冲突的风险,可能影响能源运输和供应稳定。
能源供应格局的不平衡性正在因地缘政治紧张加剧而变得更加脆弱。中东、欧洲和东亚的局势相互交织,共同推动全球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上升,能源价格波动风险进一步加大。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各国需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分散供应链风险,并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以提升全球能源体系的稳定性和韧性。
2. 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
能源供应链的高度依赖性进一步放大了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以欧盟为例,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长期依赖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成为能源危机的核心问题,导致天然气价格飙升,并波及全球经济。这一危机迫使欧洲加速寻找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方案,但能源转型的过渡期可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在能源供应链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由于能源储备能力不足且进口渠道单一,这些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例如,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对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依赖,使其在能源价格大幅波动时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
3. 关键运输通道的风险
海上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性始终是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战略性运输要道,不仅是能源运输的生命线,也经常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任何针对这些通道的威胁,都可能引发全球能源供应链的中断,导致油价和天然气价格的剧烈波动。2024年,尽管油价维持在每桶70-80美元之间,但2025年若霍尔木兹海峡或其他关键运输通道受到威胁,油价可能再次大幅上涨。同时,尽管全球液化天然气(LNG)市场趋于饱和,但红海地区的运输风险仍可能推动价格飙升。
4. 欧美国家的内外压力
地缘政治风险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能源供应链中断上,还受到西方国家内部政治动荡的影响。2024年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印度、墨西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大选,民粹主义势力通过反精英、反全球化、反多边主义的口号吸引选民,进一步削弱传统政治结构和全球合作框架。民粹主义推动的对外强硬政策可能加剧地区冲突和全球紧张局势,对绿色政策的反对可能延缓国际社会实现气候目标的步伐。例如,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引发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的不确定性,其政策影响将涉及国际合作、贸易、气候行动和地区安全。德国和法国近年来的政局不稳定可能削弱欧盟的整体决策能力,使其在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行动方面表现迟缓。这种内部挑战可能进一步限制西方国家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领导力,增加全球能源治理的不确定性。
二、化石燃料投资不足的风险
尽管全球能源系统正加速向可再生能源主导的方向转型,但化石燃料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扮演关键角色。据预测,到2050年,化石燃料仍可能满足全球30%以上的能源需求。然而,受气候政策趋严和脱碳目标的影响,化石燃料行业的投资显著减少,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领域。若投资持续不足,到2050年,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可能仅为当前水平的10%,这将造成供需严重失衡,进而引发能源价格剧烈波动,特别是在需求增长迅速的亚洲地区。
截至2023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仍占全球能源需求的约80%,广泛应用于发电、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关键领域。然而,从2020年至2023年,全球对化石燃料的年度投资下降了约25%。这一趋势主要源于气候政策和净零排放目标的推动,对化石燃料行业的投资限制加剧了未来供给的不确定性。预计到2025年,石油和天然气的供需平衡将变得更加脆弱,产量可能比2020年下降10%-20%。
亚洲作为全球主要的能源进口地区,高度依赖外部能源供应,但对供应链中断的抵御能力相对薄弱。一旦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因供应不足而上涨50%,亚洲主要进口国(如印度和东盟国家)能源支出占GDP的比例将增加1-3个百分点。这将显著增加经济负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构成实质性压力。
要缓解这一风险,各国需在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平衡化石燃料行业的必要投资,保障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风险
随着全球电气化进程的加速,电力正成为能源系统的核心驱动力。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自2010年以来,全球电力需求年均增长约2.7%。到2025年,随着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电解制氢等新兴领域的快速扩展,全球电力需求预计将增长3.3%。这一增长趋势特别体现在峰值需求的快速上升,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了严峻挑战。
1. 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挑战
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是2025年电力供应安全的主要风险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如何维持电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储能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极端天气和需求波动可能导致区域性电力短缺,甚至引发大范围停电事故。尤其在用电高峰期或天气异常情况下,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可能无法满足即时需求,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供需矛盾。电力需求的增长与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之间的矛盾,使能源安全问题更加复杂且难以预测。
2. 电力基础设施的老化与升级需求
全球电网系统正面临老化与负载增加的双重压力。随着电动汽车普及和电气化需求增长,传统电网的承载能力显得愈发不足。储能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的推广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然而,这些技术的普及需要巨额投资和长期政策支持。根据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网投资需要增长70%,电池存储投资则需增长三倍,以满足未来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然而,当前的电网系统升级速度远未跟上电力需求增长的步伐。2023年,全球仅有不到10%的电网投资用于智能化或储能设施,这种严重的投资不足进一步放大了未来的电力供应风险。
3. 跨境电网互联的双刃剑
跨境电网互联是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但其复杂性和依赖性也为电力系统带来了新风险。例如,欧洲的跨境电网提高了能源资源的共享能力,却也增加了系统性故障和网络攻击的风险。一旦某一节点遭受攻击或中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大范围停电,甚至引发跨国能源危机。此外,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智能电网技术的推广虽然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适应性,但同时也对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待续)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