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頂部
  • QQ客服
  • 微信二維碼

GCNR研报 | 日本电解水制氢技术发展目标与战略路径——“2025日本NEDO电解水技术开发路线图”分析与解读(下)

 

5. 对比分析:日本与欧美、中国的发展差异

 

(1)技术路线与研发侧重对比:

 

日本、欧美、中国在电解水技术发展上各有侧重。

 

  • 欧洲在电解水技术科研方面投入深厚,强调高性能指标(如高电流密度、高效率、长寿命)和技术经济分析并举。例如欧盟支持的大型项目中,把降低制氢成本作为导向,同步研究实现目标成本所需的技术改进路线。欧洲厂商(如德国蒂森克虏伯、挪威Nel等)掌握领先的碱性和PEM技术,并在不断放大设备功率单元(如推出20MW标准模块)。

  • 美国的关注点则在成本和规模上,推出了“Hydrogen Shot”计划,将$1/kg氢作为远期目标,同时通过《基础设施法案》投资建设氢能枢纽和巨额税收抵免(每公斤清洁氢补贴高达$3)来刺激市场需求。美国企业在PEM领域(如Plug Power、Cummins)发展较快,也开始涉足AEM等新技术。

  • 中国目前在规模和制造成本上占优势,技术路线上以成熟的碱性电解为主导。中国国产碱性电解槽性能可靠且价格低廉,占国内绿氢项目的90%以上,甚至在国际市场也具竞争力。中国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尤其化工原料氢)和政府补贴,迅速扩大产能,实现以产促降的良性循环。同时,中国也在追赶PEM、电堆大型化等前沿方向,但整体技术水准与欧美仍有差距。一些西方分析认为,中国目前在高端领域的不足可能是暂时的,其通过规模经济和研发投入,技术水平也可能快速提升。

  • 日本的技术能力在某些方面不亚于欧美。例如在膜电极、催化剂等材料科学领域,日本有深厚基础(长于燃料电池开发的经验)。日本也是全球电解水相关高价值专利的主要持有者之一,与欧盟并列领先。然而,日本技术的商业化程度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过去国内市场有限、示范项目较少,企业对扩大再生产较为谨慎。这使得在2020年前后日本企业错失了抢占市场先机的机会,一度在出货量上被欧美和中国企业超越。所幸通过最近几年的战略调整和示范项目积累,日本在PEM、AEM等新技术上力图实现“弯道超车”,重新回到技术第一梯队行列。

 

(2)产业竞争优势与短板:

 

  • 日本:优势在于材料与品质。日本产品以精良著称,在电解槽这样需要高可靠性的设备上,日企的设计和制造严格性有口皆碑。此外,日本企业灵活性高,善于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优化方案,而不仅卖标准设备。这在氢能刚起步、需求多样的阶段是有利的。短板在于成本偏高,以及国内市场狭小导致规模效应不足,难以及时摊薄成本。此外,日本对外部能源依赖大,国内可再生电力价格较高,使得本土绿氢缺乏价格优势,倒逼相关设备缺少应用场景来锻炼提升。

  • 欧洲:优势在于政策明确、创新活跃。欧盟通过立法确定了氢能在工业中的强制应用比例(如2030年工业氢42%需为绿氢),提供了刚性市场,这给欧洲电解产业强劲的需求拉动。同时欧洲研究机构众多,企业、学界合作紧密,新概念新技术涌现快,专利和论文产出高。弱势在于欧洲制造成本相对高昂,项目审批和落地流程繁琐,可能错失快速扩张窗口。此外,欧洲原材料依赖进口,对于铂族金属等供应风险需要应对。

  • 美国:优势在资金和资源。美国通过联邦补贴降低了氢能应用的经济门槛,有望催生巨大市场。加之美洲有廉价天然气可制蓝氢、丰富可再生能源可制绿氢,以及地广人稀利于部署大型项目。这些有利条件可能使美国后来居上。短板是美国本土电解槽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氢气产能集中在化石制氢,大规模电解水产业需要从零培育,技术人才和供应链需要时间建立。此外,美国氢战略较强调“全氢源”,即蓝氢也算清洁氢的一部分,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对绿氢技术的投入。

  • 中国:优势在规模和成本。中国企业已经形成规模化量产能力,生产成本远低于西方,同时国内市场庞大,政府支持直接且高效。许多大型项目在中国率先落地,给国内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挑战在于技术深度和国际形象。高端应用(如要求快速动态响应的场景)中国设备经验不足;在国际投标时,一些客户对中国产品可靠性存疑,需要时间建立品牌信任。另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影响中国企业进入部分西方市场。

 

(3)未来市场定位与发展方向:

 

在未来全球氢能版图中,各方可能呈现如下定位:

 

  • 日本若成功实施战略,将定位为高端电解水设备供应商和技术引领者。日本不一定在数量上称雄,但期望在航运燃料氢、航空燃料合成等需要高可靠、高纯度氢的领域占据优势地位。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日本可能在AEM等新一代技术上取得突破,从而抢占市场制高点。同时日本将扮演国际氢能产业链“协作者”角色,通过投资海外项目保障本国氢供应,并出口成套技术和解决方案,提升国际影响力。

  • 欧洲力图成为氢能应用中心和规则制定者。借助其统一大市场和环保高标准,欧盟或成最大绿氢消费地区,并以此制定贸易规则(如碳边境税和氢认证标准),进而对供应链拥有话语权。欧洲企业将巩固在大型工业制氢装备方面的领先地位,同时欧洲可能更多进口廉价氢,但附带自身技术和设备输出,以保持产业主导权。

  • 美国的前景取决于政策连续性和技术进展。如果补贴和投资见效,美国可能成为低成本氢的主要生产国(包括蓝氢和绿氢),并以此支撑其国内工业减排和出口需求。美国企业有望快速追赶,在2030年代占据全球电解槽市场重要份额。美国也可能主导氢能贸易网络,利用其能源盟友关系,将北美、澳洲、中东等氢供应链接起来,对包括日本在内的盟国供氢。

  • 中国则有潜力成为氢能装备制造的“世界工厂”。如同光伏产业,中国的低价电解槽设备可能大量出口到新兴氢能市场(如南美、非洲、中东),加速全球绿氢产能建设。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绿氢消纳市场也在逐步形成(如炼化、合成氨行业),确保产业持续发展。若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中国企业甚至可能直接与欧美日在高端市场交锋。中国政府也将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将自身打造成氢能强国。

 

对于日本而言,面对欧美中三方竞争,既有优势可以发挥,也有短板需要补齐。日本需扬长避短,在错位竞争中寻找机遇:例如以高品质和定制化服务赢得严苛客户,以技术联盟方式弥补规模不足(如与欧洲厂商合作项目)等。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既注重当前成果转化,也持续投入未来技术研发,防止在下一代技术上再度落后。正如业内一句话:“氢能经济才刚起步,现在谁也没有绝对胜券”,日本完全有机会通过正确的战略在全球电解水产业中占有重要一席。

 

6.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二十年,电解水制氢技术有望取得长足进步,支撑全球氢能产业迈向成熟。以下是对日本电解水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几点展望:

 

  • 技术趋势

    预计2030年代中期,当前的技术瓶颈将逐步被突破,电解水系统性能将显著提升。碱性电解槽有望在更高电流密度下保持稳定运行,新型电极和隔膜材料的应用可将其效率进一步提高,寿命超出目前记录。PEM电解槽可能实现对贵金属的“降维打击”——催化剂铱负载量减少90%以上,甚至采用非贵金属催化剂,使成本大降。同时,耐用性更强的质子膜投入使用,PEM系统寿命接近碱性水平,使其在各类场景下均具竞争力。AEM电解槽若能解决膜稳定性问题,2030年代有望进入商业化,成为成本更低的选择,其效率和寿命也将不断逼近前两者。固体氧化物电解则可能在特定领域率先应用,例如与高温工业过程耦合,实现热电联供制氢,大幅提升能量利用率。一些示范可能出现在钢铁厂、化工园区,验证SOEC长期运行性能。如果成功,SOEC在2040年后可能成为重要补充技术。

  • 规模与成本

    电解水产业将进入规模经济全面显现的阶段。根据国际机构预测,2050年全球电解槽装机容量或超过3000吉瓦。如此巨大的累积产量将把设备成本推向接近材料成本的极限,届时电解槽系统价格可能仅为当前的十分之一。制氢成本则有望降到每公斤氢1~1.5美元的水平(不计碳价情况下),与传统化石制氢相当甚至更低。可以预期,在2030年代中后期的许多地区,绿氢将实现与灰氢的平价,产业无需额外补贴即可良性发展。对日本而言,随着国内外大量项目的建成,关键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加之量产摊薄,“高成本”劣势将逐渐改善。届时日本厂商有机会以较有竞争力的价格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不再局限于高端利基市场。

  • 政策与市场影响

    未来政策环境很可能进一步利好氢能发展。一方面,各国碳中和承诺将转化为更具体的法规措施。例如碳定价和排放交易机制将提高化石氢的使用成本,从而提高绿氢的相对经济性。若碳价攀升至每吨数百美元量级,绿氢将大面积具备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氢能标准与认证体系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欧洲的可再生燃料法规已要求进口氢需满足附加性和时间/地域关联等条件。未来可能出现全球通用的绿氢认证,这对日本这样的氢进口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有利于构建透明的国际氢能市场。挑战在于日本必须确保进口氢符合标准,同时本国出口设备也要配合这些标准。日本政府预计将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确保自身利益。日本国内政策也可能根据形势调整。例如,若全球氢供需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可能出台更积极的措施刺激国内氢应用,以免本国产业滞后。可能的政策包括:制定国内氢掺混发电比例目标、对工业部门使用绿氢给予减税、为燃料电池车提供更大补贴等。也不排除日本建立碳税或碳交易,进一步推动工业部门采用绿氢。政府的持续支持将保障日本电解水行业有稳定的内需作后盾,并增强企业信心进行研发和扩产投资。

  • 国际合作与竞争

    未来氢能市场的国际竞争将更趋激烈,同时合作也将加深。日本需要与友好国家深化合作,例如继续与澳大利亚拓展液氨、液氢供应链,和欧盟分享技术规范,与美国协调补贴政策避免恶性竞争等。在竞争方面,日本企业将直面来自全球各地对手的挑战。中国大量低价设备可能占领中低端市场,欧洲龙头企业稳固传统客户,美国新兴玩家凭本土市场迅速壮大。在此情形下,日本企业唯有保持技术领先和品质取胜的战略。尤其可以预见,下一代技术(如AEM、SOEC、大规模海水电解等)上率先实现商业化的一方,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优势。日本在这些方面应提前布局,争取走在曲线前端。

  • 氢能体系化发展

    到2040年左右,氢能将逐步从当前的“小众示范”走向“大规模应用”,电解水技术也将融入更广泛的能源体系。比如,电网公司可能将电解槽作为常规调峰手段安装在新能源电站侧,用电低谷制氢,高峰时关停,实现电力与氢的深度耦合。又如,在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电解制氢设施将与储氢、燃料电池发电一道构成完整的氢能微网,提升能源自给。日本也在探索氢与其他合成燃料的结合,如利用电解氢合成碳中性甲烷、航空燃料等,为难于实现电气化的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可以想见,电解水技术的进步将使这些构想成为现实。在一个氢能大规模流通的社会里,日本有望凭借其全产业链技术(从制氢到用氢)占据一席重要位置。

 

总之,《2025日本NEDO电解水技术开发路线图》为日本中长期氢能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指引,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优化和市场拓展,推动电解水制氢成为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技术。路线图明确提出了未来在ALK、PEM、AEM和SOEC四大技术方向的重点布局,同时强调了系统控制和配套设备优化的重要性。通过成本降低、耐久性提升、电网适配、氢能利用优化等策略,日本将加快电解水技术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确保日本在全球氢能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日本的电解水技术开发目标为全球氢能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准,可供企业对标与战略规划,欢迎联系我们定制ALK、PEM、AEM和SOEC等电解水技术的专项技术研究报告。(续完)

 

(GCNR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5-03-13
收藏
首頁    出版研究    全球碳中和研究院    GCNR研报 | 日本电解水制氢技术发展目标与战略路径——“2025日本NEDO电解水技术开发路线图”分析与解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