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NR研报 | 东盟能源消费结构特征与可再生能源转型(上)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由10个成员国组成,包括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该地区人口约6.8亿,是全球人口最多的经济体之一。东盟经济在2023年实现4.1%的增长,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加速至4.7%,巩固其作为全球增长最快地区之一的地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东盟国家正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以提升能源安全、减少碳排放,并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各国纷纷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致力于到2030年提高区域可再生能源占比,并在2050年前后逐步实现碳中和。与此同时,区域合作和政策支持正在加强,东盟成员国正通过跨境能源互联、电力市场改革和绿色技术创新,共同推进区域能源转型。本研究将探讨东盟国家的能源结构特征、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并分析其能源转型的发展路径,为投资者和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能源需求增长与能源消费特征
东南亚近年来能源需求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能源格局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根据2024年《东盟能源展望》(ASEAN Energy Outlook 2024),自2010年以来,东盟地区的能源需求增长占全球总增量的11%,年均增速达4.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在当前政策情景(STEPS)下,东盟对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贡献率将在2035年前后超过25%,仅次于印度。这一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驱动:
1. 经济增长
东盟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高位,尤其是印尼、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快速工业化,推动了工业和商业用能的快速增长。2023年东盟地区工业能源消费增长了6%,主要受制造业扩张和工业生产增长驱动。例如印尼的工业能源消费2023年同比增长8%,反映了制造业的持续扩张。越南的制造业用电量较2010年翻了一番,成为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35年,东南亚工业能源需求预计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到2050年,其总体能源消费量可能超过欧盟。
2.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东盟人口保持增长,预计到2030年总人口将突破7.2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能源需求,尤其是在建筑、交通和家庭用电等领域。2023年,东盟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比达54%(相比2010年的34%大幅上升),推动了电力需求和交通燃料消耗的增长。农村电气化进程加快,多个国家通过新能源项目提高偏远地区的电力可及性,进一步推高了电力消费。
3. 工业化进程
制造业和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耗能行业的能源需求增长。东盟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20%上升至2023年的25%,高耗能行业(如电子、汽车、化工)成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例如,泰国的制造业用电量在2010年至2022年间增长了约55%,主要受汽车、电子和化学品行业增长带动。印尼的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在2023年增长了8%,显示出经济活动的持续扩张。
4. 东盟各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
尽管东盟地区整体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但各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政策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图1):
-
印尼:化石燃料主导,生物质和地热占重要地位
煤炭和石油仍是印尼的主要能源来源,其中煤炭在电力供应中占比超过60%。可再生能源以生物质能和地热为主,其中地热装机2.3吉瓦,为东盟最高。
-
越南:煤炭主导,太阳能增长迅猛
煤炭占电力结构的40%以上,仍是越南能源供应的核心。太阳能装机容量快速扩张,目前占比已超过10%,是东盟可再生能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
泰国: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天然气占比近40%,仍是泰国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
菲律宾:多元化能源结构
煤炭和天然气为主要电源,分别占电力结构的60%和20%左右。可再生能源占比近20%,其中地热和水电是主要清洁能源来源。
-
马来西亚:化石能源主导,光伏增长加快
天然气(40%)和煤炭是主要能源。近年来太阳能光伏装机快速增长,政府推动大型光伏竞标计划(LSS)加速发展。
-
新加坡:以天然气为主,积极向低碳转型
天然气占比超95%,为东盟最依赖天然气的国家。近年来,新加坡通过进口绿色电力、发展光伏和建设区域电网互联,推动能源低碳转型。
-
老挝、柬埔寨、缅甸、文莱:能源消费模式各异
老挝:以水电(70%)为主,并向泰国和越南出口大量电力。
柬埔寨:仍高度依赖进口化石燃料(70%),但近年来大力发展太阳能,加速能源结构调整。
缅甸:以传统生物质(60%)和水电为主要能源来源,同时逐步启动风电和光伏项目。
文莱:能源结构以天然气(90%)为主,但近年来开始扩大太阳能发展规模。
图1:2000-2020年东南亚各国发电量(按类别)
总的来看,东盟各国的能源结构虽存在较大差异,化石能源仍占东盟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但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东南亚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势头已十分明显。
二、东盟地区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尽管东盟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但化石能源仍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图2)。截至2023年,东盟地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近80%左右,其中:石油占比最高,超过30%,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居民能源消费。煤炭占比约28%,以电力生产和工业用煤为主,尤其在印尼、越南和菲律宾仍是主要能源来源。天然气占比约20%左右,广泛应用于电力生产、工业制造和城市燃气供应。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含传统生物质)在东盟地区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虽然逐步提高,但仍然偏低,约占20%以上。这一能源格局反映出东南亚过去几十年依赖化石能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全球少数几个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仍同步上升的地区之一,表明经济发展仍然高度依赖碳密集型能源。这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带来一系列挑战,包括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能源安全风险等。
1. 东盟地区的主要化石能源消费情况
-
石油:东盟能源消费的核心
石油仍是东盟最主要的能源来源,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家庭消费。2023年东盟地区石油消费量达到每日520万桶,比2020年增长12%,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领域,尤其是私家车、航空、货运等行业对石油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越南和泰国是东盟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分别占东盟总消费量的20%和17%。
-
天然气:重要的过渡能源
天然气在东盟的能源结构中占比20%,主要用于发电、工业生产和家庭燃气供应。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3年东盟的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50亿立方米,比2020年增长12%。印尼和马来西亚是东盟主要的天然气生产国,两国合计占东盟天然气总产量的70%以上。东盟各国天然气进口需求增长明显,为了填补供需缺口,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正加快建设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终端,预计未来十年东盟天然气消费将持续增长。
-
煤炭:低成本、高碳排的主要能源
煤炭在东盟电力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尽管全球范围内煤电逐渐减少,但由于其成本低、供应稳定,东南亚国家仍大规模依赖煤炭发电。从 2010 年至2023 年,新增煤炭产能平均每年增长约 5 吉瓦,煤炭在印尼、越南、菲律宾和泰国的电力供应中占比均超过40%。印尼是全球最大煤炭出口国之一,主要出口至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其他国家。越南近年来增加煤电装机容量,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但计划逐步减少新增煤电项目。
图2:东南亚发电量和新增装机容量(2003-2023)
2. 东盟各国的燃煤淘汰计划
东盟国家普遍依赖燃煤发电,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和提升能源安全,各国正在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印尼、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正在通过国内政策调整和国际合作,逐步减少对燃煤发电的依赖。
国际融资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绿色气候基金(GCF))也正加强对东盟地区能源转型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投资。
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Just Energy Transition Partnership, JETP)是国际融资方与依赖煤炭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融资合作框架,主要用于淘汰煤电并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其资金主要来自公共和私人资本,用于支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目前,东南亚已有两个大型JETP项目:
-
印尼JETP项目:200亿美元(全球最大规模的公正能源转型融资),目标是到2050年停止燃煤发电,并加快可再生能源投资。
-
越南JETP项目:155亿美元,用于支持越南淘汰煤电并扩大风能和太阳能投资。
JETP等国际合作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资金支持、技术转移和政策指导,帮助其加速从煤炭依赖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转型。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东盟各国正在制定燃煤发电淘汰时间表:
-
印尼:在国家电力总体规划(RUKN)中设定目标,到2056年全面淘汰燃煤发电。在JETP框架支持下,计划将淘汰目标提前至2050年。
-
越南:根据PDP8(第八次电力发展规划),承诺到2030年逐步削减煤电,到2050年彻底淘汰煤炭发电。
-
菲律宾:通过JETP框架推动从燃煤发电向风电、太阳能、地热转型,计划到2040年淘汰大部分燃煤发电厂。
-
马来西亚:2023年政府宣布计划在2044年之前逐步淘汰燃煤发电厂,并扩大太阳能装机容量。
-
泰国:承诺到2050年完全淘汰燃煤发电,并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总的来看,东盟的能源结构正在从高碳、高污染的化石能源依赖,逐步向低碳、可持续的清洁能源体系转型。这一进程虽充满挑战,但政策推动、国际合作和技术进步将成为东盟能源转型的核心动力。(待续)
(GCNR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