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NR研报 | 日本排放权交易制度即将启航:从试点走向全面实施(上)
2025年2月25日,日本内阁批准了《绿色转型(GX)促进法》修订法案,计划提交本届国会审议通过。该法案规定自2026财年起,日本将全面启动排放权交易制度(GX-ETS),标志着日本在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本文将回顾日本碳定价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GX-ETS的特点,并展望其未来规划,探讨这一制度对日本经济和碳减排目标的潜在影响。
一、日本碳定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日本碳定价制度的发展始于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在环境省的主导下,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涵盖碳税、碳信用市场和排放交易制度的综合框架。以下为其主要发展历程:
1. 1997年《京都议定书》:碳定价的起点
1997年,《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通过,作为东道国,日本开始关注碳定价问题。环境省牵头启动相关讨论,标志着日本碳定价政策的探索开端。这一时期,日本主要通过国际承诺推动国内减排政策,为后续制度设计奠定了基础。
2. 自主参与型排放交易制度(JVETS)的初步尝试(2003-2013)
2003年,环境省启动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试点项目。2005年至2013年,日本实施了自主参与型国内排放交易制度(JVETS),先后有389家生产型企业参加,以企业自愿参与为基础,辅以碳信用市场(J-VER,2008-2012)。尽管JVETS规模较小,覆盖范围有限,但作为日本首次尝试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为后续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3. 碳税的引入与J-Credit的发行(2012年起)
2012年10月,日本正式引入“全球变暖对策税”(简称碳税),对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征收每吨289日元的税额。这一税种由燃料进口商支付,成本最终转嫁至汽油、电力和燃气价格。税率自2016年4月起逐步调整为:石油每千升760日元,天然气每吨780日元,煤炭每吨679日元。碳税收入被用于节能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推广及清洁能源替代等减排措施。
2013年,日本环境省、经济产业省和农林水产省联合推出J-Credit碳信用制度,允许企业通过购买碳信用抵消排放。然而,由于产业界对更严格排放交易制度的反对,日本未能全面推行强制性排放交易,碳定价政策仍以税收和自愿机制为主。
4. 《巴黎协定》后政策重启(2015年起)
2015年《巴黎协定》的通过促使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日本对碳定价的重视再度提升。2017年,环境省在中央环境审议会中组织碳定价研讨会,重新评估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后续政策调整铺平道路。
5. 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2020年)
2020年,日本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一雄心勃勃的承诺成为碳定价政策加速发展的关键契机。环境省与经济产业省联合推动相关政策制定,碳定价成为实现碳中和的核心工具之一。
6. “碳中和头部企业”计划与碳信用市场试点(2021-2022)
2021年8月,经济产业省发布中期报告,提出“碳中和头部企业”计划(后更名为GX联盟),从2022年起鼓励企业设定减排目标并接受政府绩效验证。同年,日本启动碳信用市场交易试点,为正式市场化运作积累经验。
7. 东京证券交易所碳信用市场开市(2023年)
基于2022年试点成果,2023年10月11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设碳信用市场,允许企业通过交易碳信用实现减排目标。这一举措标志着日本碳定价体系向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
8. GX基本方针与GX推进法的确立(2023年)
2023年2月,日本内阁批准“绿色转型(GX)基本方针”,明确提出“增长导向型碳定价构想” ,内容包括从2026财年开始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从2028财年开始征收化石燃料碳税,从2033财年开始采用发电公司付费拍卖方式等。同年5月,《GX推进法》通过,为碳定价提供法律保障。该法计划通过发行“GX经济转型债券”,在未来10年内筹集20万亿日元,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型,预计带动超150万亿日元的民间投资。
GX基本方针设计了排放交易制度的分阶段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23年起):试行排放交易制度(GX-ETS),GX联盟企业自愿参与,设定减排目标并接受监督,旨在提升企业减排动力。
第二阶段(2026年起):全面实施排放交易制度,引入政府指引、第三方认证及强制性监管,确保减排目标的严格执行。
第三阶段:2028年起对化石燃料征收更高碳税,2033年起对发电企业实施付费拍卖机制。
这一分阶段策略体现了日本从自愿参与到强制执行、从试点到全面推广的渐进式路径。
9. 地方层面的先行实践
除国家层面政策外,东京都和埼玉县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起,对大型商业机构(如办公楼)实施总量减排与交易制度。两地通过“双边交易”模式进行排放权交易,未设立独立市场,而是由企业协商达成交易协议。这些地方实践为全国性政策提供了参考。
通过这些历程可以看出,日本碳定价制度历经从《京都议定书》的启蒙,到JVETS的试点、碳税的实施,再到GX框架下的全面推进,逐步构建起以碳税、碳信用市场和排放交易为核心的政策体系。这一过程反映了日本在平衡经济发展与气候目标间的谨慎态度。通过“增长导向型碳定价”,日本旨在激励企业加速绿色投资,同时依托财政支持和法律保障,确保政策的长效性。未来,随着排放交易制度的全面实施和碳税力度的加强,日本有望在2050年碳中和目标下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二、日本排放交易制度GX-ETS试运行(2023-2025)
日本绿色转型排放交易系统(GX-ETS)于2023年启动试运行,并计划于2026年起进入全面强制实施阶段。当前试运行阶段为自愿参与,旨在测试和完善排放交易机制,为后续的强制实施奠定基础。参与者为GX联盟成员,截至2024年,联盟已吸纳747家企业,覆盖日本5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企业涉及航空运输、钢铁、纸浆、造纸、石油和煤炭产品等关键行业,体现了GX-ETS的广泛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
1. 自主目标设定与报告
在试运行阶段,企业可自主设定减排目标,具体包括:
-
长期目标:2030年度的减排目标。
-
短期目标:2025年度的减排目标。
-
阶段性目标:2023-2025年的总减排量目标。
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环境、排放现状及减排能力灵活制定目标,这种机制鼓励企业设计切实可行的减排计划。同时,所有目标和进展情况通过GX公告板公开,确保透明度并接受公众监督。
2. 排放量计算与验证
根据2021年度的国内直接排放量,企业被分为两类:
-
Group G:排放量超过10万t-CO2e的企业,需对范围1(直接排放)和范围2(间接排放,如电力使用)进行第三方验证。
-
Group X:排放量低于10万t-CO2e的企业,第三方验证为自愿性质。
排放量计算遵循《地球温暖化对策推进法》下的SHK制度,并参考日本以往的排放交易试点经验(如JVETS),确保方法科学且一致。
3. 排放交易范围与基准
试运行阶段的交易范围限定为范围1排放,即企业国内直接排放。基准年原则上为2013年度,但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014至2021年间的其他年份作为基准年。排放量需低于国家NDC目标的等效水平(2030年较2013年减少46%),以与日本国家减排目标保持一致。此规定简化了交易机制,降低了企业的初期负担,使得排放交易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和实际效用。
4. 超额减排额度交易
在试运行阶段:
-
Group G企业(大型企业)若实际排放低于其设定目标且不超过制度启动前基线,可创设超额减排额度并出售。对于超额减排额度的创设要求,企业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具体来说,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必须低于巴黎协定下的排放减少目标,并且企业的排放量也不能超过制度启动前的实际排放量。
-
Group X企业(中小企业)无法创设额度,但可购买额度以弥补减排不足。
这一机制鼓励大型企业承担更多减排责任,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合规途径。自2025年4月起,超额减排额度将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碳信用市场交易,以提升市场流动性和透明度。
5. GX公告板与透明度
GX公告板(GX Dashboard)公开所有参与企业的减排目标、实际进展及交易情况。这一平台便于投资者、环保组织和政策制定者等利益相关方实时获取数据,促进公众监督并增强企业责任感。
6. 未达标企业应对
未达成减排目标的企业可通过以下方式弥补:
-
购买Group G企业的超额减排额度。
-
购买符合规定的碳信用,如J-Credit(日本国内自愿碳信用)或JCM(日本与发展中国家的联合抵消机制项目)。
试运行阶段为自愿性质,未达标企业无需受罚,但此机制为企业提供灵活合规选择,同时推动碳信用市场需求。
总体来看,GX-ETS试运行阶段通过自愿参与、灵活目标设定和透明报告机制,成功吸引广泛企业参与,747家企业的加入反映了企业对减排的积极态度。GX公告板的公开机制增强了政策公信力和企业责任感,为日本2050年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基础。然而,中小企业(Group X)的第三方验证成本可能阻碍参与;2025年4月启动的超额减排额度交易可能面临初期流动性不足;未来的碳价及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引发部分行业担忧。因此,未来强制实施需解决验证成本、市场流动性及产业接受度等挑战,以确保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待续)
(GCNR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