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頂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微信二維碼

周杰常務理事:【中國城市能源週刊】綠色低碳引領國內、媲美國際,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點要強化!

“碳達峰、碳中和”願景之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如何對標國際灣區,實現更高質量綠色低碳發展,受到廣泛關注。

 

公開報導顯示,香港已於2014年率先實現碳達峰,無疑將為大灣區綠色低碳發展帶來積極指引。然而,根據近期剛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報告(2020)》,廣東省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區之一,雖然2020年煤炭消費占比、碳強度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但對標國際,當前約2.67噸標準煤/萬美元的單位產值能耗,不僅遠高於OECD(經合組織)國家1.51噸標準煤/萬美元的水準,也要略高於全球2.59噸標準煤/萬美元的平均水準。以廣東為代表,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引領國內、媲美國際,任重道遠。 

 

近日,在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和中國廣核集團共同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低碳發展圓桌論壇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大灣區應強化在能源環保領域的頂層設計與三地協同,制定先行先試方案、加強投資引導,積極推進“零碳”示範專案落地,打造應對氣候變化和大氣環境治理的灣區示範標杆

(文|本報記者 張勝傑)


產業綠色轉型

升級空間巨大

“目前,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規模上已位列全球穩居經濟體的第二位,但與三藩市、紐約和東京等全球一流灣區和城市群比較,粵港澳大灣區在綠色發展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執行理事長賀禹指出。

如三藩市、紐約灣區都在積極向《巴黎協定》提出的淨零排放目標靠近,提出了2050年碳排放同比下降80%的目標,但粵港澳大灣區尚無這方面明確指引。

“香港和澳門作為全球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結構高端且相對穩定,而廣東省儘管作為我國東南沿沿海發達地區、擁有全國排名第一的GDP總量,但仍存在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亟需淘汰的落後傳統產業,面臨迫切的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壓力和要求。”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薑克雋亦坦言。

記者瞭解到,當前,儘管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處於全國先進水準,但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過60%,能源強度是東京灣區的2.3倍、三藩市灣區的1.4倍,節能降耗空間巨大。

以廣東為例,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銀湖新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博士後王倩指出,從廣東省能源消費結構來看,近年來,雖然煤炭占比持續下降,但化石能源比重依然較高。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的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仍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70%。從發電結構看,2020年,廣東省內煤電、氣電電量合計占全省電總量超過47%,而光伏、風電、水電、核電、生物質發電等電量合計占比只有約23%。細分領域看,光伏發電量僅占0.7%,風電也僅1.4%。可再生能源開發挖潛空間巨大。

對比國際一流灣區,以三藩市灣區所在的加州為例,目前,該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占總發電量的30%。根據加州2018年頒佈的氣候法令,加州將在2030年使該州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電網中發電占比提升至60%,而到2045年則計畫實現100%“零碳”能源供電。

 

能源環保領域頂層

設計缺失成掣肘

記者瞭解到,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如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部分地區和領域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整體而言,區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

具體到能源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當前地區間壁壘仍有待儘快打破。如《廣東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制定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等,均只立足於本區域提出了各自能源轉型基本目標;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行動(2018—2020年)》雖然提出了包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9個方面的100項行動,卻並沒有安排制定大灣區新能源發展規劃。

有專家指出,伴隨著區內資源、能源、環境約束趨緊,大灣區現存的能源環保領域缺乏頂層設計、碳排放控制制度和目標體系尚不完備、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手段不足、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治理機制不完善等諸多瓶頸,均為其下一步綠色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目前,三地能源基礎設施都面臨著升級換代和清潔低碳轉型壓力,亟需在跨區能源電力供給規劃方面提前進行統籌安排,在建設方面推進務實合作。”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秘書長周傑向記者強調。

有業內人士亦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不應停留在過去常提的“前店後廠”模式。“否則,極有可能出現城市之間城鎮化和工業化彼此‘兩張皮’的尷尬情況,而這與兩化之間需要相互融合、相輔相成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亟待加強三地綠色

低碳轉型協同

作為我國最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實現“碳達峰”有基礎、有條件。

對此,周傑建議,首先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建政府和立法溝通;其次,加強區域合作,達成一致的“一流生態灣區”能源轉型發展目標;第三,創新體制機制,採取多種制度手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在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研究中主任李勇看來,應圍繞“9+2”城市群(“9”即指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2”即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為核心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共同體,制定面向2030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統一總體建設規劃,制定相對一致的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中長期目標。

有必要制定先行先試方案、加強投資引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加快綠色產業轉型。”李勇亦強調,粵港澳大灣區應積極對“碳中和”或“零碳”城市建設試點作出相應部署,並儘快啟動實質工作。

周傑進一步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儘快建立統一的市場機制,打造公平開放的投資環境,積極打造應對氣候變化和大氣環境治理的示範性標杆,推進“零碳建築”“零碳社區”“零碳城鎮”等“零碳”示範專案落地,推動低碳環保技術應用,以及灣區新能源占比快速提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2jNT2EWxCFc5S15qoIZAQ

2021-04-30
收藏
首頁    理事专委观点    周杰    周杰常務理事:【中國城市能源週刊】綠色低碳引領國內、媲美國際,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點要強化!